在国外,版画是欧美国家艺术品市场里销售量最大的画种,主要因为版画的品种丰富多彩,价格又相对低廉,很适宜家庭的收藏和装饰。版画在现代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版画与油画的地位可以相提并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市场相对低迷,而具备学术性、装饰性和现代艺术感的版画作品,却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点。在国外,版画是欧美国家艺术品市场里销售量最大的画种,主要因为版画的品种丰富多彩,价格又相对低廉,很适宜家庭的收藏和装饰。例如毕加索或达利的油画原作都是天价,但他们的版画作品价格则相对低廉很多,大部分家庭都买得起。虽然画面是印制的,但是画作下方也会有作者的签名,还有作品的详细编号,这就决定了其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版画作品在西方相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中,一直是个亮点。
20世纪初,当时内忧外患的事实,使中国艺术家走上关注现实的创作途径,不但把现实社会题材引入水墨画,而且开始用写实主义造型观对水墨画进行改造,我们只要看徐悲鸿、蒋兆和的水墨画就知道了这种改造的实质。这个改造直接源于近代思想家要求艺术起到唤起民众的作用,当作品不再是文人雅士小圈子的把玩品,而成为供民众观看的作品时,现代展示方式——展览会就出现了。版画的制作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一幅版画的印刷数量也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其每件作品都有印额的限制。中国版画早已引起国外收藏家的关注。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抗战题材版画就颇受国外收藏市场的喜爱,当时就有许多藏家竞相收购中国版画。80年代以后,中国版画又被欧美和日本的藏家和投资者广泛收藏。建议普通投资者选择大师的作品进行投资,加之印数有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升值幅度会很大。
真正有雄心的藏家需要的是另一次“地壳运动”。古人所依赖的精神载体——手卷、立轴、册页等,已经是一个成熟、完美的整体,形成了厅堂“把玩”文化;我们现代人所处的是公共时代,面临着一个拥有巨大空间、必须要把作品“悬挂”起来的美术馆文化。当绘画作品背后所依托的空间发生转换后,对于水墨的表达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作当代水墨的艺术家们,拥有了一个可能破五百年中国传统绘画僵局的契机;同时,作为收藏者也拥有了一个成为顶级收藏家的可能。 但具备收藏过亿元“国宝”作品的藏家毕竟屈指可数,广大跟风藏家们不存在“突破”,只有“传承延续”。拥有宋代黄庭坚《砥柱铭》的人可以称为顶级藏家,其余举牌争抢明清作品的买家都只能充当高山上的花环,不是高山本身。
宋至明清,文人画逐渐占了艺术的主流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即是官僚,他们不屑与宫廷画家及其摹写物象和政教艺术观念为伍,追求逸笔草草和独抒性灵的艺术境界,以慰藉官场带给自己心灵苦闷的结果。中国水墨画和琴棋书乃至吟诗品茗,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经邦济世之余,聊寄胸中逸气而成为生活品位的标志。因此,“把玩”作为文人水墨画的一种高级欣赏形式,对中国水墨画形成卷轴形式以及笔墨韵味的美学标准,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每当窗明几净,邀几位好友,焚香净手,取出珍藏的宝卷,展观品评,都是在极祥和、安静以及近距离地仔细品味的。 随着收藏热在民间升温,不少爱好者将四处搜罗的藏品带到鉴定会上请专家“掌眼”,专家则感慨“好东西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专家认为不少初级收藏者只看重藏品年代是否久远,而忽略了藏品本身的艺术性和鉴赏性。在现代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版画与油画的地位可以相提并论。我国的版画,从艺术角度审视,与国外的距离正在日渐缩小。但就市场而言,却与国外的版画市场有着较大的落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市场相对低迷,而具备学术性、装饰性和现代艺术感的版画作品,却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点。
所以,对文人水墨画不称看而称“品”,即细嚼慢咽地品味其中味道——尤其是笔墨在纸上行走时留下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觉,并且随看随收。卷轴是十分便捷的一种样式,遇到爱不释手的,还可十分便利地悬挂起来,供较长时间观瞻,也可随时调换,而且便于收藏,后来发展出手卷、册页和扇面这种更便于把玩的样式也是十分自然的。古代人收藏绘画很多是小幅卷轴画、册页、扇面等,欣赏时捧在手里慢慢品。而如今,这些曾在古人书房中的绘画作品,被越来越多放置在玻璃展柜中,欣赏者只能弯着腰、睁大眼睛才能看清楚画面内容。事实上,那些本来就不是为公共展览制作的作品,展览不过是为了更便利藏家或画商去购买而已。
本文来源于南京画册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