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的多样性,有助于消除一些错误信息给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当孩子们看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孩子们脑海里就存储了许多关于青蛙的正确信息;看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时候,孩子们脑海里又存储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正确信息。倡导动画片题材的多样性,有助于正确对错误的矫正。当孩子们看到妖怪一张手一个炸雷响的时候,心里会这么想,“真这么厉害吗?”而看到只有现代化的枪炮才能这样时,就否定了那个妖怪的。这样,还省了幼儿园阿姨好多力气。
孩子们的兴趣有其初始成分,但大都是能够接受引导、培养的。那么多人搞武打了,你就别凑这个热闹了,说不定正因为你不跟风,你才独领风骚呢!似乎无须举证,我们时下动画片的制作有“跟风”之嫌。你搞了一个猫,我也搞一个猫,他还搞一个猫;你搞一个猴,我也搞一个猴,他还搞一个猴,再加上舶来品的猫和猴,动画片里的猫何其多,猴何其多,不认真点是很难数过来的。这些小动物本来很可爱,多点就多点吧。可“跟风”远不止于此,你搞个“英雄武打”,我就搞个“小英雄武打”,他更不示弱,搞个“女英雄武打”。你刀光剑影,我剑影刀光,他既刀光又剑影。动画片的制作者也看出这个问题来了,也感到都这样做有所不妥,可还是把双手一摆,无可奈何地耸耸肩头,“没办法,孩子们愿意看哪。”
我们动画片园地题材就应该是多样性的。且不说“百花齐放”这样的大道理,单就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上,也应该是这样。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们在1岁到13岁期间,是性情极不稳定的时段。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极强。在大人们的引导和培养下,爱好的“着陆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或爱唱歌,或爱跳舞,或爱冒险,或爱武术。有喜欢足球的,有的喜欢游泳的,还有的喜欢乒乓球的。虽然大多数孩子喜欢武打动画片,但也有不喜欢的。我就问过这样的孩子,“你喜欢武打动画片吗?”“不,我喜欢真事的。”真是童叟无欺,人家喜欢“真事”的,就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动画片对孩子们兴趣的影响作用。如果动画片题材太单一,对孩子们色彩丰富的生活也会有影响的,说不定对某些还有抑制作用。比如有太多的孩子喜欢武打,孩子们肯定打起来,甚至头破血流。
我在一个农村就看到过这事,孩子们都学某个动画“英雄”,棍棒舞动,砖头横飞,结果是可想而知了。可惜我们有些动画片制作者有时有意回避这个问题,似乎对孩子们有何影响我不管,我想的就是我能赚多少。所以,为了孩子多彩多姿的生活,我们不光有敌对的武打片,也应该有相爱的言情片;不光有富于幻想的科幻片,还应该有传播知识的科普片;不光有距我们遥远的历史题材片,还应该有和我们生活贴得很近的现代题材片;不光把猫哇、猴哇、狗哇、狐狸哇拟人化,也可以把铁锤呀、齿轮呀、钢钎呀、汽锤呀拟人化,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文学也应该有工业社会的色彩了。满足孩子们对动画片不同内容的需求,那才是“动画盛事”呢!
“下面谈谈我喜爱的中国动画。在我看来,某些动画片断完全来自于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对媒体自身的热爱,下面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片断。首先是特伟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造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也许用传统水墨的精彩和原始的绘图技术还不够,在《小蝌蚪找妈妈》中,特伟还为那些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们赋予了可爱的自由和欢乐,虽然它们可爱的小脸还未长成,但它们用尾巴就能在水里跳舞。在《牧笛》中,水牛游水时下面只见淡淡的水纹而在周围环境中没有波型线,这也是我最喜爱的片断。水在静静地流淌,大水牛的纯净和幽雅总是让我感动。”在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高峰论坛上,一位美国专家的发言很耐人寻味。在他洋洋洒洒的讲述中,有一段是专门谈中国动画的,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它抄录在下面:既然这类含有大量非正确信息的动画片,不是在短时间可以消除的,倡导题材多样化,让含有正确信息的动画片多起来,让它们在矛盾中由孩子们去印证,或者大人们帮助孩子们印证,兴许更利于孩子们正确思维逻辑的形成。
当然,我们不能迷信这位专家,他说的未必不是以偏概全。但他至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我国近10年动画“不便说”“不好说”的看法,他如此沉迷于中国20年前的动画片,创艺享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总是不可少的。他认为这些动画片是“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这里,我不能不称道这位美国朋友久居动画业。对生活色彩浓烈一些的是很推崇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恰恰是和生活贴的很近的作品。在这里,没有妖魔鬼怪的相互厮杀,也没有激光火炮太空大战。清新、淡雅、亲切、自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一个疑团的解开,孩子们得到了一点真正的知识,也获得了那种解疑释惑的快乐。他称道的是这样的提炼生活,这样的创意,称道的是妙手,才有此偶得。这位专家虽然有点资深,但他始终活跃在动画行业中。对中国近20年的动画片不可谓不关注,而谈到他喜爱的动画片竟是20多年前的?此为其一;其二,他在谈到这些动画片时,竟是那么神往。用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动情话语,及“可爱的自由和欢乐”,“水在静静地流淌”的抒情句子。难道中国20年以内的,特别是近10年的作品,就没有一点使他感动的
看来中国动画方向已明,路数已定,走此路者,商家云集,人才济济。我因和这些人是零距离接触,听此高论,似有春天来临之感。本文来源于
南京画册设计公司
他这段谈话,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容易受人欢迎的。这位美国人说的《山水情》,画面里的水墨丹青,那就是我中华民族的东西。君不见外国人到中国,常常到市场光顾我们的画舫,对中国画是赞赏有加,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独有的。非洲的桑巴舞风靡世界,是因为它民族性太强了,倘若非洲人搞起华尔兹,恐怕也是没人恭维了。所以,中国动画何处去?多选择一些民族性强的题材,无疑是一条可行的光明大道。这次在首届中国动漫游戏产业高峰论坛上,一些动画公司负责人、制片商几乎都慷慨陈词地说“创造中华动画品牌”,“走民族动画中兴之路”,连久居美国的华人和港台人士都对此非常坚定。创艺享为此感到非常兴奋,还急书一条消息发表。人家对中国20多年前的动画道出了“喜爱”之情,似乎也在说明,对我们近20年内的动画片不敢恭维。我想不敢恭维的理由肯定有文化差异的问题,但从他喜欢《小蝌蚪找妈妈》之类推论,中国近20年搞的“神魔片”、“武打片”、“科幻片”,的确较之外国有些滞后,大都是像买股票似的,是“跟进”的。且不说这类片对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无帮助,就相互比较而言,人家没有看好我们的,自然也就不便谈了。一是我们这类东西出笼的晚一些,比如“神魔片”,外国50年前就有了。二是从“好看”、“热闹”去衡量,我们也未必站上风。